|
|
编者按:书香润泽心灵,读书启迪人生。“浙里·悦读”读书会联盟自成立以来,举行了大量的阅读分享活动,一份份高质量的阅读书单持续更新。“荐书”栏目将继续根据各读书会荐书主题,择取优质好书与读者分享,让更多的人读好书,好读书,善读书,畅游知识海洋,实现精神上更高境界的“富有”。
市民书友会荐书主题:雅器雅韵生雅意
同样是桌椅床榻,有的看上去就安娴雅静,有的看上去别具风味;同样是瓶盏杯碟,有的给人古朴野趣之意,有的给人精巧华丽之感;同样是行止坐卧,有的人感觉亲和安静,有的人就有别样的韵味。
俗语说,富过三代才懂穿衣吃饭。不一样的器具,如何让它出现在适合的地点、适合的氛围、适合的人手上,这是一门学问,更是一种意趣。
今天的荐书,就从那些器物入手,让大家感受存在于身边的考古,让静日生香、雅趣连连,把一样的日子过出不一样的味道来。
推荐一《三代遗风:古代中国物质文化中的复古》
作者:许雅惠
出版社:浙江大学出版社
出版时间:2024年8月
内容简介
金石文化,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,堪称国粹。早在宋代时即有赵明诚《金石录》传世,后代亦多有著述。当然,宋代亦是中国金石文化研究与实务的高峰。本书是研究宋代金石文化的重要著作,作者从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与美术入手,充分解析了历代相关文献与出土品,同时研究汉代以降的复古艺术与文化,尤其强调在复古背景之下文化知识的生成体系与模式,也留意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体:印刷图籍在知识传播中扮演的角色。
作者简介
许雅惠,耶鲁大学艺术史博士,现为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。1999年于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获硕士学位,2000年至2004年任职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器物处,之后赴美深造,2010年于耶鲁大学艺术史系取得博士学位。关注古代中国的物质文化,特别是“三代”元素的再兴与印刷图籍扮演的角色,近年尝试从辽、宋、金时期的考古墓葬一窥当时社会状况与死后世界,同时留心数字科技与人文研究之间的关系。参与《汉代陶器特展》《古色——十六至十八世纪艺术的仿古风》等图录撰写,建置有“辽宋金墓葬数据库”,并发表中、英、日学术论文二十余篇。
读书笔记精选
阅读此书,如同打开了一幅细腻繁复的画卷,引领我步入了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时代。作者以独特的笔触,描绘了古代中国物质文化的辉煌与深邃。“复古”与“创新”往往是物质文化研究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,作者基于此详细地论述了从北宋到晚明六百年间,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“复古”艺术的兴起与发展。
书中,青铜器凭借其庄重而磅礴的气势,讲述着古代华夏的辉煌历程与岁月沉浮;玉器则以温润细腻的品质,彰显了古人对美的极致追求;而陶瓷则以其丰富多彩的色彩与造型,生动记录了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景与审美变迁。在书中他们不再是冰冷的历史遗物,而是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活生生存在。
每一件器物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,是古人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。作者以这些看似朴素的器物为切入点,深刻揭示出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社会结构与丰富文化象征。从中,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中国物质文明的光彩,更能深刻体会古人的精神世界与审美观念。
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缪其言
推荐二《美器: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九讲》
作者:王川
出版社: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
出版时间:2024年8月
内容简介
这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学术普及读本。
作者用散文化的笔调,分门别类地介绍了陶器、青铜器、砖瓦、漆器、石雕、玉器、服饰、金银器、瓷器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物,讲述它们的诞生与发展演变,及其产生和流行的原因,从器物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。
全书除深入阐述中华文物与考古,还透过器物呈现出中华上下五千年璀璨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,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流变。此外,全书配有300多幅珍贵的美器图片,因名见物,以物正名,中华器物之美与文化之美交相辉映。
作者简介
王川,1947 年生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终身教授。出版有《敲得响的风景》《三国宴》《白发狂夫》等二十余部著作。同时创作有九千多平方米的壁画,先后在罗马尼亚、日本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与国内举办过十二次个人画展,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过“王川文学美术作品展”。曾获“人民文学奖”提名奖、“紫金山文学奖”、“全国首届壁画艺术大展佳作奖”、罗马尼亚胡内多阿拉省议会颁发的“最高成就金奖”等二十多项奖项。
读书笔记精选
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密不可分。在中华文化中,物质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。精神层面重“气质”,物质层面也有“器识”之说。“大器”一词,就是从物质而来,夸的是精神。工艺美术品看起来是身边的琐碎小物,毫不起眼,然而战国时的一块和氏璧竟然可以去换15座城池,足见物质的价值并不低。
《美器: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九讲》为读者开启了一扇通往古代物质文化的大门。作者王川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视角,将各类美器巧妙呈现,从陶器、青铜器到瓷器等,每一种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。作者对美器的描述细致入微,如“千年陶史”中对陶器的介绍,从制作工艺到艺术风格,展现了古人对泥土的智慧与创造。
作者在阐述美器时,不仅关注其外在的美感,还深入挖掘背后的文化意义,如对秦砖汉瓦的解读,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、经济与文化风貌。书中的文字生动且富有感染力,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,感受美器的魅力。
浙江中医药大学 王嘉雯
推荐三《鉴古雅集:特展中的文物故事》
作者:谢田
出版社: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
出版时间:2024年7月
内容简介
《鉴古雅集:特展中的文物故事》是“神游”系列的新书,由文化旅行家、自由撰稿家谢田写作,本书精选了20多场特展,包括:中国记忆、公主的雅集、春风千里、国宝的形成等等,作者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其中的重要展品,包括但不限于书画、塑像、器物等等,图文结合,使读者全方位地了解文物的“前世今生”,以及其历史地位与艺术文化价值。
在“博物馆热”的今天,这本书带领读者漫游文物,不用顶着炎炎烈日就能重游精品展览。作者的文字语句轻松,详细地描述了文物的价值与历史背景,希望这本书能够吸引读者带着目的与问题走进博物馆,一起感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震撼。
作者简介
谢田,知名历史博主(新浪微博账号为“谢田谢摘星”),文化旅行家。十几年来环游世界,曾到访七大洲600余处世界文化遗产和10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博学院,师从上海博物馆前馆长杨志刚,对东亚文物有较广泛的研究。长期撰写各地文物特展展评,曾出版《一步一世界》《写给孩子的中国考古——从地下发掘的文明史》。
读书笔记精选
本书的作者谢田根据自己观看体验的20多场特展,精心挑选了一系列的代表性文物,不仅从专业的视角进行介绍和鉴赏,而且以故事串联文物,讲述文物的“前世今生”,生动形象地让文物“活”了起来,吸引人们走进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,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“活”了起来,“火”了起来。
文物作为历史见证者,不仅承载着古人的智慧、技艺和情感,更映射了不同的时代烙印,是传统文化的生动表达。例如,禁止出境的珍贵展品西汉马王堆“t”型帛画,描绘了天地人三界及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想象,其珍贵性不仅仅在于保存不易,更是由于其对西汉时期人民生命观和宇宙观的呈现。这些文物跨越千年岁月,躲过无数风雨,连接过去与现在,传承着中华民族无数珍贵的记忆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,“博物馆热”持续升温,人们渴望探寻历史、触摸文化脉络,而这本《鉴古雅集:特展中的文物故事》中的一件件国宝、一段段鲜活的历史,引领读者从认识文物到读懂文物,让文化自信深深扎根于心。
浙江理工大学 钟姝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