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开卷有益”信息时代阅读指南——“宋太宗”-尊龙凯时app

尊龙凯时app

“开卷有益”信息时代阅读指南——“宋太宗”

发布时间:2025-02-17

|

来源:省社科联

浏览:

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。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:“华夏民族之文化,历数千载之演进,造极于赵宋之世”。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,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,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,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。让我们跟着《夜听宋韵》,回眸两宋文明,品味文化精髓。

从东汉班固《汉书》记述夏桀“桀骜不驯”开始,到宋太宗赵光义博览群书的“开卷有益”,有关历代帝王的成语就有近50个。尤其是“开卷有益”因为是勤奋学习的励志典范,被广泛传播,成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典故。

故事的主人公宋太宗赵光义是北宋的第二位皇帝,他在位期间,国家政治稳重、经济繁荣,文化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。据《宋史·太宗本纪》载,赵光义自幼喜欢读书,“性嗜学”,其父赵弘殷总兵淮南时,每破一城便搜罗古籍供其研读。由于刻苦钻研,且坚持不懈,所以世人评价赵光义“工文业,多艺能”,他热衷诗文,挚爱书法,耽迷围棋。据说在战事频乱的年代,他哪怕在领兵作战期间,也常利用闲暇时间,在军帐中秉烛夜读,装有书籍的书袋是他的随身之宝。称帝后,他以抑武尚文作为自己的治国方略,大量任用文官主持政务,尤为重视发展文化事业,曾说:“王者虽以武功克定,终须用文德致治。”

太平兴国二年(公元977年)太宗视察五代时期留存的昭文馆、史馆、集贤院三馆,发现只有小屋数十间,仅蔽风雨,朝夕喧杂。就对随行的大臣说:“这些小屋如何蓄天下之图籍,待天下之贤浚?”即日下诏有司,另辟开阔地区营造新三馆,次年建成后赐名为“崇文院”。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,宋太宗随即下令李昉、李穆、徐铉等学者召集天下大儒,共同编写一部集历史、地理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科技等各方面知识于一体的巨著《太平总类》。

全书以天、地、人、事、物为序,以群书类集的方式分成五十五部,五百五十门,编为千卷,共计四百七十八万字。这部前所未有的大书,于太平兴国八年(公元983年)十月编纂完成。根据北宋王辟之《渑水燕谈录》记载:“太宗日阅《御览》三卷,因事有阙,暇日追补之,尝曰:“开卷有益,朕不以为劳也。”。原来宋太宗对这部书非常重视,知道编写完成后立马把宰相宋琪唤到跟前,说宋卿啊,这个《太平总类》,从今儿起,每天往我桌子上放上三大卷,我要在一年之内读完它!

宰相连忙劝说,皇上您喜欢读书是好事儿,不过一天三卷太多了,这一天天恁多国事要处理,再看这么多书,怕是太伤神了。宋太宗却不以为然,读书这种好事情,朕怎么会辛苦?好学之士读万卷书,亦不为难。大凡读书要自己性有所好,若不好读书的人,要他读书也读不进。

如今,《太平御览》已成为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,它保存了大量宋朝以前的文献资料,因此显得弥足珍贵。而“开卷有益”的精神,也随着这本书代代相传,成为鼓励人们勤奋读书的生动注解,它激励着我们打开书本,汲取知识,增长见识,不断充实自己,提升综合素质。

千年后的今天,"开卷"已不止于竹帛纸页。电子书页的流光中,有声读物的声波里,知识传承的形式在变,但求知的本质始终如一。宋太宗在烛光下展卷的身影,恰似当代人在屏幕前专注的侧颜——无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数字编码,人类对智慧的追寻永远闪耀着动人的光芒。

此刻,当我们重提"开卷有益",不仅是回望一段文脉传承的佳话,更是寻找跨越时空的精神密码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或许我们更需要这份"日读三卷"的定力,在纷繁万象中守住心灵的书桌,让文明的火种永远照亮前行之路。

(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)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