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。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:“华夏民族之文化,历数千载之演进,造极于赵宋之世”。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,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,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,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。让我们跟着《夜听宋韵》,回眸两宋文明,品味文化精髓。
洛阳城南的伊水河畔,一座青苔斑驳的土窑静静矗立。九百年前,一位衣衫褴褛的少年曾在此点燃松明,在斑驳的土墙上刻下“青云”二字。这个名叫吕蒙正的有志青年估计自己也不会预料会高中状元,三任宰辅,成为影响北宋朝堂的国之栋梁。
公元944年,吕蒙正出生于洛阳的一个官宦之家,他的父亲吕龟图是五代时期后周政权的起居郎。母亲刘氏,出自莱州名门且生性刚烈,不忿其父宠爱妾室,携带幼子不要吕氏分文钱货,独立自活,哪怕乞讨为生。后来母子二人被洛阳的定林寺收留,以土窑为家。
吕蒙正的寒窑岁月,是刻在时光褶皱里的传奇。冬雪从窑顶裂缝渗入时,他将麻絮填充的“百衲被”裹紧身子,借着月光在结冰的陶碗上练字。传说他曾撰写过一幅藏字联。上联是:“二三四五”,下联是:“六七八九”,横批是:“南北”。笑言家中“缺衣少食没东西”。同时他也是一个感恩之人,寺中老僧记得,这少年每日取斋不过一钵,却总要在佛前供半盏清水,说:“腹中饥馁尚可忍,心头清明不可失”。
为谋生计,他白日常在码头为人代写家书。元宵佳节之际,汴河灯影幢幢,他蹲守码头代写家书,铜钱落入陶罐的脆响,惊醒了蜷缩在袖中的蟋蟀。这只秋虫后来成了他唯一的伙伴,在无数个寒夜里,他听着虫鸣推敲诗韵,将月光熬成墨汁。
太平兴国二年春闱放榜之日,汴梁城沸腾如煮。报喜的衙役遍寻了大半个开封城,也没找到仍在城西瓦舍替人抄录契书的新科状元吕蒙正。红袍加身后,吕状元悄悄将一只陶罐埋进寒窑墙根,罐底有三枚铜钱和蟋蟀的空壳。青云有志扶摇直上,这个瓦罐似乎默默地见证着他非凡人生的开端。
皇帝赐宴琼林苑时,吕蒙正独坐角落悄悄将御酒倒入竹筒带回,为寒窑旁拾荒老妪作药引。次日朝会,他辞受翰林院修撰的清贵之职,以将作监丞,通判升州,自请外放。离京那日,满城杏花如雪,他背着旧书箱踏上码头,箱角露出的《贞观政要》书页间,还夹着定林寺的银杏叶。
在升州任上,他首创“田赋鱼鳞册”,将土地丈量精确到寸。巡察乡野时,见老农因田界纠纷持械相向,他竟脱下官靴踏入泥淖,亲自以芦苇为尺为乡民重划阡陌。此外他在府衙后院设“明镜堂”,秋决时节复核案卷时,惊疑某死囚似为顶罪,连夜策马三百里查证。黎明回城时马匹失蹄,他攥着案卷泅过冰冷的河水,到对岸时十指已冻得掰不开,却笑着对赶来搀扶的衙役说:“这一卷文书,抵得半条人命。”
这种将寒窑岁月淬炼出的务实精神注入施政的作风,正如他在紫宸殿反驳守旧派时所喻:“诸公可见这白发?每一根都刻着寒门学子的血泪。”晚年编修《太祖实录》时,他执意添入乞儿抄《论语》的往事,在史官反对声里写下注脚:“此子今掌史笔,方知当年风雪滋味。”
吕蒙正用六十年宦海沉浮证明:困顿磨砺出的清醒认知与底层共情,才是突破命运最锋利的刻刀。作为北宋初年三度拜相的政治家,他创下了文臣执政时长的纪录,其主政期间推动的科举改革,使寒门进士比例提升三成,成就了“天下英才尽入彀中”的盛世图景。今天的伊水河畔,那些嵌在历史肌理中的精神基因仍在生长。当外卖骑手在等餐间隙默背法律条文,当山区教师在老旧教室画下宇宙星图,当科研人员熬红双眼观测数据——九百年前寒窑里将月光熬成墨汁的执著,正以新的形态在人间流转。
如今《寒窑赋》首句“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”已传诵千年,但比文字更永恒的,是中华文脉里生生不息的突围者群像——他们以精神的年轮突破时代樊篱,在每片星空下重复着同样的动作:把月光熬成墨汁,将铜钱铸作星辰。
来源: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