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。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:“华夏民族之文化,历数千载之演进,造极于赵宋之世”。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,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,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,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。让我们跟着《夜听宋韵》,回眸两宋文明,品味文化精髓。
建炎四年的长江波涛汹涌,三十艘南宋水师的艨艟海舰正逆流追敌,船头一员红衣女将敌前擂鼓,惊雷般的鼓点,激励着宋军水师如离弦之箭,扼守住运河航道。将不可一世的金国南侵主将完颜宗弼赶入黄天荡。这是南宋初年难得一遇的大捷,也是属于传奇女将梁氏的战争美学——铠甲替代罗裙,以巾帼之勇护佑一方。明代张四维曾感念杨国夫人梁氏正史没有录名的遗憾,在自己所写的传奇《双烈记》中送了这位女英雄一个名字:“奴家梁氏,小字红玉。父亡母在,占籍教坊,东京人也。”
梁红玉的出生主要有两种说法,比较普遍地认为原籍池州,出身于武将世家。她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,自幼她便随侍父兄,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武艺。然而,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。宋徽宗宣和二年,方腊起义爆发,梁红玉的祖父和父亲因在平定方腊之乱中贻误战机,战败获罪被杀。梁家由此中落,梁红玉受牵连,发配为京口营妓。
尽管身处风尘,梁红玉却并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家国的热爱。她精通翰墨,能挽强弓,每发必中。她的才情与胆识,让她在众多女子中脱颖而出。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她结识了韩世忠。两人互相欣赏,最终结为夫妻,共同书写了一段英雄美人的佳话。
梁红玉的一生,充满了传奇色彩。她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,更在国家危难之际,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智慧。建炎三年,赵构驻跸杭州时,城内遭遇扈从统制苗傅与威州刺史刘正彦拥众作乱,两人杀害了枢密使王渊,控制了赵构,借此逼迫赵构禅位给自己的小儿子,太后垂帘听政,以达到控制朝政的目的。
当时梁红玉正在临安养病,鉴于韩世忠的勇武,叛乱者打算利用梁红玉母子来胁迫韩世忠就范。但在宰相朱胜非与太后的安排之下。她携幼子夜出艮山门,北上秀州报信,助韩世忠平定叛乱。韩世忠随即命令部队开进临安,击溃苗傅与刘正彦部,平定了这场叛乱。
赵构为了表达对韩世忠夫妇的感激之情,亲书“忠勇”二字给韩世忠,并且以梁红玉“智略之优,无愧前史,给内中俸以示报正”,女性以功勋领取俸禄,梁红玉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人。
后来她与韩世忠共同驻守楚州(今江苏淮安),与士卒同甘共苦,并创立“娘子军屯”,组织军属开垦滩涂、兴修水利。帮助楚州逐渐恢复生机,成为一方重镇。
她设计的“三层复式田垄”,既能防洪排涝,又可在战时隔断骑兵冲锋。《嘉定镇江志》曾记载,该屯田法使粮食产量提升四成,后被推广至两淮战区。她还曾建立随军子女学堂,聘请落第秀才教授《孙子兵法》与《九章算术》——这种将军事、生产、教育结合的社区模式,堪称宋代版的“平权乌托邦”。可惜红颜薄命,1135年,梁红玉卒于楚州。但这也是民间流传的说法,辞海中所记载梁红玉生卒年为不详,关于死因有说因为生病,也有说法是遭遇金军埋伏,战死沙场。
由于权威史料的缺乏,后世对梁红玉的认知大多来源于文学艺术。但是梁红玉的一生,用自己的行动证明,女性同样可以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,为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战。她的勇气与智慧,不仅在当时赢得了人们的尊敬,更在后世成为了女性的楷模。
当今社会,女性在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她们在职场上拼搏,在家庭中付出,在社会中担当。无数个当代“梁红玉”正不断书写着属于生命的精彩篇章,让我们由衷地祝福她们:心有所向,皆如所愿,乐事生平佔,天从人愿。
(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)